文:蓝海伦 | 美美
设计:Sun Woon
封面照:Peter Lee
砂拉越的大节日
砂拉越就是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,别人有的我们有,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有;就像这几年,达雅节和开斋节不期而遇,假期多,美食也多。上山下海跟土著同胞贺节的活动也多了,感觉“不能减肥的季节”从没停过。
Selamat Hari Raya
学一句开斋节祝贺语
“Maaf Zahir dan Batin.”
意思是 “请原谅我的过错”
其实,开斋节不是新年。他们的新年落在伊斯兰历的第一个月即——Awal Muharram。开斋节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斋戒月(Ramadan)结束。对马来同胞来说,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,喜气洋洋。他们会在开斋节来临前做很多迎接佳节的准备,如添置新服装、购买佳节用品、打扫布置家里等,跟华人过年有点相似。
开斋节一般为期两天,由第一天的黎明开始,他们会到清真寺进行开斋节祈祷;回到家里,晚辈们会依照长幼顺序向长辈们问安,同时也向长辈们请求宽恕、谅解,恳求原谅他们在过去一年内所犯下的过失。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“Maaf Zahir dan Batin”的意义。

华人也喜欢斋戒月
美食是最美的沟通语言了!在斋戒月这个季节,几乎大大小小的酒店和餐厅都会应时应景推出丰盛自助餐。当然这不只是为马来同胞而准备,也为最爱享受美食的华人而设。
砂拉越的华人对马来同胞的斋戒月并不陌生,甚至还很期待可以参与他们的“开斋”(Buka Puasa)。对马来同胞来说,斋戒月是忍受饥饿、学习知足的日子。然而,这个月份对华裔来说,虽然不用辛苦戒食,但很期待每个晚上的开斋时段。
所以说,斋戒月是继农历新年后另一个不能减肥的季节,除了许多酒店都会推出各式各样的自助餐,很多地方也会举办临时的斋戒月市集,便宜且多样化的马来美食总让人停不了口。
砂拉越的穆斯林约有20%人口,斋戒月期间,他们会在节食前食用甜枣 (Buah Kurma)。它是一种糖分很高且腌制过的枣,可供一整天所需要的活力,在晚上开斋用餐前,也会先吃甜枣充饥。
一家人一种色,马来人的新衣
很多人认为,开斋节就是马来人的新年。实际上是穆斯林经历了一整个月的斋戒后,庆祝自己战胜心中的各种欲望。
开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,在外工作求学的游子会在开斋节前夕返乡共度佳节。

和华人一样,马来人也会在开斋节前夕买新衣,但他们喜欢“主题色”。开斋节这一天,马来同胞会身穿马来传统服装,全身上下,甚至全家人都穿同一色系。这也成了开斋节专属的特色。马来同胞偏爱青色,除了家里的摆设会以绿色为主,也会像华人一样,分“青包”给小朋友。
开斋节去穆斯林朋友家贺节总少不了咖喱和千层糕,好客的马来同胞不管家境是否贫穷或富有,都会给客人准备丰富的食物,客厅也会用心布置一番。
Gawai
学一句达雅节祝贺语
“Gayu Guru Gerai Nyamai”
意思是 “长寿、健康、富裕”
六月达雅节(Gawai),砂拉越市区街道会特别冷清,因为土著同胞都请假回乡庆祝达雅节了。很多的华人咖啡店老板也索性休息几天。
达雅同胞在砂拉越是最大族群,占了总人口的一半,其中伊班族是砂拉越人口最多的民族,主要住在沿海和河流地带,比达友族为第二大族群,住在南部的山区较多。
米灵是祭拜神明的仪式
这是有关伊班族传统的典故。信奉基督教之前,伊班族在庆祝任何庆典时都会进行传统的Miring米灵仪式,而祭师唱歌就是跟神的沟通。
伊班族的米灵仪式需要流血,所以有了杀鸡杀猪来祭神的环节。这些传统仪式若少了一个小细节,就会触怒神灵,甚至还会招来厄运。传统的祭祀仪式所准备的贡品如糯米饭和烟草等,各三盘、五盘、七盘,甚至九盘,缺一不可。
据说,在成邦江一场重要活动的祭祀仪式中,祭师在仪式进行中突然倒下,最后送院不治身亡。背后有人说,那是因为少了一个碟子。
(图:Peter Lee) (图:Simmonette Tan)

不看骷髅头,也要学喝米酒
一些长屋还保留着骷髅头。据说很久以前,达雅是猎头族,达雅战士会把敌人的头砍下,用火熏黑成骷髅,再用草绳挂在屋檐下,但这些都已经是很久远的习俗了。现在去长屋,只会感受他们的热情,不会感觉害怕。
伊班族最好客,会请客人喝自己酿制的米酒 (Tuak),一个酒杯轮流使用。所以当你到长屋每一家每一户去拜访时,就要喝他们端来的米酒。即使不会喝酒,礼貌上都要沾一点。

